鄱陽湖建水源生態屏障
鄱陽湖建水源生態屏障
豐城市在全省率先把治理水污染作為對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有效舉措,實行“人放天養”的養殖模式,建立水源生態屏障?,F在水質達到三類標準,通過凈化可直接飲用
地處贛江流域的豐城市,有10座大中型水庫、38座小一型水庫、352座小二型水庫、1455座山塘,山塘水庫的水流經贛江和撫河進入鄱陽湖。據悉,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對山塘、水庫承包成為地方經濟的考核目標,這種“水中魚跳、水面鴨唱,水岸豬叫”的立體養殖業曾為人們脫貧致富帶來積極意義,山塘、水庫被稱作“聚寶盆”。然而,飼料、人畜糞、化肥藥物的投放造成水質過度營養化,尤其是珍珠養殖要求肥力高污染更嚴重,長期下去,地表水下滲也將污染“地下水庫”,威脅當地群眾的生存與健康。
實行“人放天養”。為確保鄱陽湖上游水質和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用水的安全,該市把保護“一道清流”作為重大的民生工程來實施,早在2007年市四套班子就深入山塘、水庫調研,2009年成立了水庫水質污染防止領導小組,今年啟動“還百姓‘一湖清水’、豐城在行動”主題實踐活動,提出“力爭通過3年努力,全市水源、水庫的水質全面達標”的目標。在嚴格水庫集雨區禽畜養殖業達標排放的同時,該市還采取分步實施的辦法,要求對占全市水量一半的10座大中型水庫首先退出承包,3年內所有山塘、水庫全面退出,禁止投放飼料、人畜糞、化肥藥物,實現由“肥水養魚”到“人放天養”的轉變。
“人放天養”的養殖新模式,使得鄱陽湖的得到有效的管理,確保了湖水水質的達標。也保障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用水的安全。